設定為首頁 簡體 EN
2021年03月04日
  • 首頁
  • 專題特輯
  • 專題遊戲
  • 專題電視
  • 美麗中華
  • 今日中國
  • 帝系表
  • 歷代版圖
  • 關於我們
  • 首頁
  • /
  • 帝系表
夏 禹
夏代開國的君主。顓頊之孫,姓姒氏,號禹。堯舜時期,洪水泛濫為害,因治洪水有功,受舜禪讓為天子,世稱為大禹,在位期間分中國為九州,平服了九黎、三苗等南方部族。一向親近百姓,為民謀利,是後世賢君的典範。在位八年而卒,本擬禪讓於大臣益,但人民還是擁立他的兒子啟,開君主世襲之制。
成 湯
商的開國君主。姓子,名履。初居亳,為夏的一個諸侯,獲其他諸侯擁護。因夏桀無道,湯興兵伐桀,最後放逐夏桀於南巢,建立商朝,在位30年。
商 紂
商朝最後一任君王。名辛,史稱為紂王。只顧追求奢華淫逸,興建多處離宮別館,窮兵黷武遠征東夷,以求獲得奴隸和財富。耽於酒色、暴斂重刑,導致民怨四起。周武王東伐至盟津,商軍心向武王紛紛倒戈,牧野一戰,商軍全軍覆沒。紂王逃到鹿台,自焚而死,商朝就此滅亡。
周文王 姬宮昌
姓姬名昌,生卒年不詳。商紂時為周族首領,封為「西伯」,建國於岐山之下。積善行仁,政化大行,得人民愛戴。紂王怕姬昌強大,把他囚禁,後獲釋。繼續行仁政,天下諸侯多歸從,為周人以後東進滅商奠定基礎。子武王得天下後,追尊他為文王。
周幽王 姬宮涅 (?-前771年)
姓姬名宮涅,宣王子,生卒年不詳。西周末年國家已趨敗落,幽王卻依然貪圖享樂,不顧國事。廢申后而立褒姒,以『烽火戲諸侯』來搏取褒姒一笑。最後更廢嫡立庶,將太子宜臼廢了,結果引起申后之父申侯不滿。公元前771年,申侯舉兵攻周,幽王再次燃烽火,諸侯卻無人出兵救援。幽王終在驪山被殺,西周亡。
周平王 姬宜臼 (?-前720年)
太子宜臼,幽王之子,繼位為平王。時鎬京經過戰亂,宮室殘破,一時難於恢復,犬戎仍散居鎬京附近,對周室構成嚴重之威脅。而洛邑一向地位僅次於西都鎬京,為重要的政治、經濟和軍事中心,平王終於公元前770年東遷洛邑,並以之為首都,東周正式開始(公元前770-256年)。
秦始皇 嬴政 (公元前259-前210年)
秦莊襄王之子,公元前259年,生於趙國首都邯鄲。22歲在雍城加冕,開始親政。他首先誅殺后黨,清除權臣,然後招攬人才,重用客卿,獎勵耕戰,調兵遣將,用10年時間,吞併了六國,於公元前221年,統一天下,建立了空前龐大的大秦王朝。即位後把古時的皇與帝合稱為皇帝,自稱始皇帝,廢諡法,以世計。廢封建,行郡縣,以集權中央;統一度量衡與文字;開闢馳道,修築長城,以鞏固國防;為消除反對勢力與箝制思想,沒收民間兵器,又焚書坑儒。五度巡行天下,北逐匈奴,南征百越。於始皇三十七年 (公元前210),死於巡遊途中。
漢高祖 劉邦 (公元前256-前195年)
漢高祖劉邦,字季,沛縣 (今屬江蘇) 人,為反秦領袖。性情豁達大度,知人善任,起初參加由陳勝,吳廣帶領的起義,後加入楚國的陣營。公元前206年, 攻進秦國的首都咸陽,滅了秦朝,被楚霸王項羽封為漢王,以蜀為基地,和項羽展開了長達四年的楚漢之爭。劉邦在張良、韓信、蕭何的輔助下,於公元前202年,打敗了楚軍,統一了中國,建立漢王朝。
漢武帝 劉徹 (公元前156-前87年)
漢武帝劉徹 (前140-前87年),是西漢第五位皇帝。16歲登基為帝,到70歲駕崩,歷54年,是在位時間第三長的皇帝。漢武帝是歷史上有名的明君,繼承了文景之治遺留下來的富強基礎,即位後便勵精圖治,對內攬人才、興文教、振經濟,對外伐四夷、通西域、顯國威,把西漢王朝推向極盛。
漢光武帝 劉秀 (公元前6-57年)
劉秀字文叔,蔡陽人,漢景帝後裔,在位33年。新朝王莽末年,以恢復漢朝制度為號召,起兵反對王莽。光武取河北,平王郎,降銅馬,最後統一天下,定都洛陽,恢復漢室政權,為漢朝中興之主。在位期間政治措施皆以清靜儉約為原則,減賦稅,建太學,倡儒術,修水利,為一代賢明君王。
魏武帝 曹操 (155-220年)
曹操,字孟德,小字阿瞞,沛國譙(今安徽亳縣)人,三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、軍事家,用兵如神,持法峻刻。曹操最初參與鎮壓黃巾軍,後起兵討伐董卓,勢力逐漸增強。建安元年(196),迎漢獻帝定都許昌,挾天子而令諸侯,取得政治上的優勢。建安五年(200),在官渡大敗袁紹,隨後逐漸統一中原。十三年(208),率軍南擊劉表,在赤壁戰敗。此後改取守勢,平定關隴、漢中,於二十五年(220)病死。其子曹丕稱帝後,追封他為魏武帝。曹操除以權謀,奸詐聞名外,亦是卓有成就的書法家、文學家,現存樂府詩二十餘首,氣魄沉雄,慷慨悲壯。
魏文帝 曹丕 (187-226年)
曹丕,字子桓,三國時魏武帝之子。自幼隨父親征戰,卻性好文學,博聞強識,是文武雙全的君主。更是歷代帝王中有名的文學家,著有典論及詩賦函札百餘篇。曹丕最初為五官中郎將,兼副丞相。父卒,嗣為丞相。建安二十五年 (220) 迫漢獻帝禪位,自立為帝,國號魏,定都洛陽,是為魏文帝。在位期間排除異己,但在民生方面卻採取寬仁政策,減少徭役和兵役。
吳大帝 孫權 (182-252年)
孫權,字仲謀,三國吳帝國的創建者,孫堅次子。聰明機智,跟隨兄長孫策征戰多年,曾參與平定江東。孫策猝亡後,孫權接掌江東。208年在名將周瑜的輔佐下領導東吳在赤壁大敗曹操,使天下成三國鼎立之勢。孫權北拒曹操,西抗劉備,229年在武昌稱帝,國號吳。在位期間曾設置農官,實行屯田,並在山越地區設立郡縣,促進了江南土地的開發。惜在位後期變得剛愎自用,寵信小人,猜忌群臣,賦稅繁重,刑罸殘酷,民忿四起。
漢昭烈帝 劉備 (161-223年)
劉備,字玄德,河北涿縣人,漢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代,為三國蜀漢開國君王。東漢靈帝末年,與關羽、張飛一道討黃巾賊有功,遂為安喜縣尉。後得諸葛亮輔佐,與孫權聯合大敗曹操於赤壁,取得益州與漢中,自立為漢中王。221年,於成都即位稱帝,國號漢。劉備為了要奪回荊州,起兵伐吳,豈料全軍覆沒,損失慘重,退回白帝城,因病崩逝,享年62歲。
晉武帝 司馬炎 (236-290年)
司馬炎,字安世,司馬昭之子,為晉開國君主。司馬昭死,司馬炎於265年繼位為晉王,後魏帝讓位,乃登上帝位,建都洛陽。280年滅吳,統一中國,在位26年,期間大封宗室,以培植擁護朝廷勢力,結果種下其後皇室內訌的禍根。晉武帝生活荒淫,後宮三千。他死後不久,全國即陷入分裂的局面。
晉愍帝 司馬鄴 (300-317年)
晉武帝之孫,是西晉末代皇帝。313年愍帝即位於長安,年號建興,在位四年。316年匈奴人劉曜攻佔長安,愍帝出降被俘,一年後被殺,西晉遂亡。
晉元帝 司馬睿 (276-322年)
司馬睿,最初襲封琅琊王。317年晉愍帝在北方被匈奴所殺,司馬睿在王氏世家支持下在建業稱帝,改建業為建康,是為晉元帝,歷史上把他所建立的政權稱為東晉。

稱帝後,司馬睿對世家大族多方面的照顧,導致大族勢力坐大。元帝密謀削除大族王氏勢力,反被先發制人,起兵攻入建康,司馬睿因此憂憤而死,終年46歲。
宋武帝 劉裕 (363-422年)
劉裕,字德輿,宋開國君主。祖籍彭城(今江蘇徐州),曾祖劉混時隨晉室南遷,客居京囗(今江蘇鎮江)。

劉裕少年時,家道衰落,以種地、砍柴維持生計,但他性格強悍、堅韌,喜冒險。到東晉孝武帝時,劉裕投身軍隊,成為東晉北府兵將領。 其後出兵滅南燕及後秦,收復巴蜀,官至相國,封宋王。420年代晉稱帝,國號宋。在位僅三年(420-422)期間集權中央,嚴禁世家大族隱匿戶口和田地。
齊高帝 蕭道成 (427-482年)
蕭道成,字紹伯,南朝蘭陵人,479-482年在位,即齊高帝,齊開國君主。性深沉,通經史,原為宋的禁軍將領,乘宋皇族內戰,掌握軍政大權,殺廢帝,立順帝,封齊王。479年代宋自立,國號齊,建都建康,史稱南齊。即位後,大戮宋之宗室,在位四年,以儉率下。
梁武帝 蕭衍 (464-549年)
蕭衍,字叔達,南蘭陵中都里人(今江蘇省武進縣西北),梁開國君主。曾為齊國雍州刺史,後乘齊亂,起兵奪取帝位,國號梁,在位48年 (502一549)。武帝博學能文,善書法,精樂律,曾創準音器四具。晚年信奉佛教,廣建寺院,曾三次捨身同泰寺,百姓常為他贖身而付出沉重的代價。後於「侯景之亂」時餓病而死。著有《孝經義》、《中庸講疏》、《涅盤》、《大品》、《淨名》、《三慧諸經義記》等書。
陳武帝 陳霸先 (503-559年)
陳霸先,字興國,南朝陳吳興長城(今浙江省長興縣)人,陳開國君主。為梁朝小吏出身,曾輔佐王僧辯討平「侯景之亂」。天成元年(555),王僧辯欲立蕭淵明為帝,控制南朝,被陳霸先襲殺。陳霸先立敬帝蕭方智,自為相國,封陳王。先後打敗北齊,排除王僧辯餘黨,受百姓所擁戴。後受禪為帝,國號陳,都建業,在位僅三年 (557一559)。
北魏道武帝 拓跋珪 (371-409年)
拓跋珪為鮮卑人,先世曾建立代國,為前秦所滅。淝水之戰後前秦衰弱,拓跋珪趁勢復國,386年建立北魏,是為北魏道武帝 (386-409)。此後武功頗為鼎盛,397年攻破後燕都城,取黃河以北地區,次年建都平城。他使鮮卑人分地定居、從事耕種,並任用漢人為官僚。惜晚年行苛政,為次子紹所殺。
北魏孝文帝 拓跋宏 (467-499年)
拓跋宏,亦稱元宏,471-499年在位。孝文帝崇尚中國文化,刻意從平城 (今山西大同 ) 遷都洛陽,實行漢化。不但禁胡服、胡語,改變度量衡,改鮮卑姓氏為漢姓,更獎勵鮮卑和漢族通婚。又大興文教,提高鮮卑人的文化水準;更參照南朝典章制度,制定官制朝儀等。孝文帝的改革對日後中國各民族的融合產生了積極的作用。
北齊文宣帝 高洋 (529-559年)
高洋為漢人,字子進,東魏大宰相高歡的次子,550年篡位自立為帝。在位期間,勵精圖治,重用漢人,改定律,簡化魏晉以來繁複的刑律,嚴禁貪污。又對外用兵,使北齊的國家面積大為增加。惜在位後期,生活荒淫,草菅人命。幸丞相主持朝政,才不至於亡國。559年病死,終年31歲。
北周武帝 宇文邕 (560-578年)
宇文邕為鮮卑人,字羅突,自幼聰明機智,果斷多謀。對父母長輩尊敬有加。 560年即位為帝,是為周武帝。在位期間,改鮮卑舊俗。提倡儒學,釋放奴隸,嚴懲貪污,廢釋道二教,促進生產。經武帝的治理,北魏漸漸強大,577年終滅掉北齊,統一北方。可惜於578年,在征討突厥時,病死軍中,年35。
隋煬帝 楊廣 (569-618年)
楊廣,隋文帝楊堅的次子,弒父奪位,自立為煬帝,604-618年在位。為人荒淫奢侈,急功好利,殘酷猜忌。遠征高麗,開鑿運河,賦役繁苛,勞民傷財。隋末各地農民軍紛紛起義,群雄割據。616年煬帝逃到江都,618年為宇文化及弒於江都。隋亡。
唐高祖 李淵 (566-626年)
唐代開國的君主,姓李,名淵,字叔德,隴西成紀(今甘肅省秦安縣北)人。世代顯貴,為軍事重鎮太原留守,兼領潼關以西的軍事指揮大權。見隋煬帝無道,天下大亂,於618年,運籌帷幄,起兵太原,問鼎關中,自立為帝,定都長安,創建大唐。李淵建國後陸續削平各地群雄,統一全國,實為一代創業之主。在位九年 (618-626),傳位於子世民,自稱太上皇,貞觀九年崩 (635)。
唐太宗 李世民 (599-649年)
李世民為唐代第二位君主,高祖李淵之次子,為一代明君。

唐朝建立後,李世民以功被拜為尚書令、右武候大將軍,進封秦王。武德九年(626),李世民率部屬在宮城的北面玄武門內,殺太子李建成和弟李元吉,這就是「玄武門之變」。兩天後,唐高祖下詔將李世民立為太子。八月,唐高祖禪位而為太上皇,李世民登上帝位,是為唐太宗。

唐太宗能任用賢能,從善如流,聞過即改。視民如子,不分華夷。開創「貞觀之治」,為中國歷史上的輝煌時代。是中國人千年稱頌的好皇帝。貞觀二十三年(649),唐太宗病死,高宗李治繼位。
武則天 (624-704年)
武則天是唐高宗李治的皇后,後為周則天皇帝,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(684-704)。武氏14歲被唐太宗李世民召入宮為才人。唐高宗即位,永徽六年(655)立武氏為皇后。

武則天資質聰慧,廣涉文史,智計無窮。自顯慶末年起,高宗即體弱多病,武則天遂執掌國柄,威勢日重。弘道元年(683)高宗去世,中宗李顯即位,武則天臨朝稱制。嗣聖元年(684)二月,武則天廢中宗,立睿宗李旦,繼續臨朝稱制。武則天於天授元年(690)稱帝,國號周。廢睿宗,改東都洛陽為神都。

神龍元年(704)正月,張柬之、桓彥范、崔玄、敬暉等人聯合右羽林大將軍李多祚發動政變,逼武則天退位,迎中宗復位。其於同年十一月去世。
後梁太祖 朱溫 (全忠) (852-912年)
朱全忠,本名溫,五代梁碭山人。初從黃巢為盜,降唐後賜名全忠,官至宣武節度使。後篡唐稱帝,建都開封。末帝時,為後唐李存勗所滅。史稱為後梁。國號梁。後為其子朱友珪所殺。
後唐明宗 李嗣源 (926-933年)
李嗣源,又名李亶,是後唐莊宗的養子。英勇善戰,為後唐政權的建立立下了不少汗馬功勞。由於位高權重,遭到庄宗的猜忌。被迫於926年發動兵變,奪取政權,自立為明宗。在位八年,整頓政治,清除弊端,以民為本,與民休養生息,是五代中少有的明君。
後晉高祖 石敬塘 (892-942年)
石敬塘,人稱石郎,後晉的創建者。他靠勇猛,權術,屢建戰功,成後唐明宗的駙馬,後唐的政治高層人物。後為自保,勾結契丹,獻上燕雲十六州,使中原盡入北方外族之手。認契丹耶律德光為父,被指為賣國賊,在契丹人的扶助下登上皇位,成後晉的皇帝 (936-942)。後因受盡契丹人的污辱,鬱鬱而終。
後漢高祖 劉知遠 (895-948年)
劉知遠,為沙陀(今新疆)人,為五代漢之開國君王,是為高祖。為五代後晉北平王,河東節度史,曾反對石敬塘向契丹人獻地。後契丹南下滅後晉時,因百姓反抗,被迫北還,劉氏趁機進據開封,改國號漢,史稱為後漢。在位一年卒 (947-948),傳位於隱帝。在位時用嚴刑治國,使他的政權成五代時最殘酷的政權。
後周世宗 柴榮 (921-959年)
柴榮,龍岡人(今河北省邢台縣),為後周太祖養子。在位六年卒 (954-959) ,其間武功鼎盛,曾親統大軍南征北討,取秦隴,平淮右,取得空前的成就。為後來宋的統一揭開序幕,是五代時期最英明的君主。治國方面,崇儒斥佛,廢佛寺,毀銅像以鑄錢;又修禮樂,定制度;為後世歌頌。
南唐後主 李煜 (936-978年)
李煜,字重光,初名從嘉,為元帝李璟的第六子。960年嗣位,975年亡國,是個治國無能,縱情享樂的末代皇帝。與其父李璟皆精詩詞書畫,尤其是詞,善以白描抒情,情感真切,是千古詞宗。李煜是個文人,不懂政治,卻生在帝王家,是命運的捉弄。一曲《虞美人》更為千古絕唱,史稱李煜為南唐後主或李後主。
宋太祖 趙匡胤 (927-976年)
宋朝開國君主,涿州人。後周時任殿前都點檢,領宋州歸德軍節度使,掌握兵權。曾隨周世宗南征北討,屢立戰功。後發動「陳橋兵變」,即帝位,國號宋,結束五代擾攘的局面。宋太祖在位17年 (960-976),務農興學,慎刑薄斂,予民休息,但過度重文輕武、偏重防內,造成宋朝長期的積弱不振。
宋徽宗 趙佶 (1082-1125年)
宋哲宗逝世,端王趙佶繼位,是為徽宗。宋徽宗在位期間 (1100-1125),好大喜功,大興土木,只顧享樂,不理政事,加上官僚集團趁機斂財,把北宋江山斷送給北方的金。徽宗雖然不善治國,但卻是一位偉大的藝術家,他所創的「瘦金體」書法和他的畫作都是藝術精品。
宋高宗 趙構 (1107-1187年)
趙構,字德基,宋徽宗的第九子。不顧反對聲音,棄黃河流域,遷都杭州 (即臨安),是為宋高宗,保有南方之地,此後史稱南宋。宋南渡後,1127年高宗即位建康,免除主戰派官員李綱和宗澤等人職務,以秦檜為相,殺岳飛,與金媾和,奉表稱臣,遂成偏安之局。在位36年 (1127-1162)。
遼太祖 耶律阿保機 (872-926年)
遼太祖姓耶律,名億,字阿保機,遼開國君主。勇善射騎,明達世務。901年,耶律阿保機總攬軍政大權,率領契丹軍隊連破室韋、奚部、女真,統一契丹各部,最後建立了契丹(遼)國。建國以後,任用漢人韓延徽等,制定法律,改革習俗,建築城廓,創造契丹文化,發展農業、商業,促進了契丹民族封建化的過程。916年,群臣及諸屬國上尊號曰大聖大明天皇帝。建元神冊。在位20年,即帝位11年,是為遼太祖。
金太祖 完顏阿骨打 (1068-1123年)
完顏阿骨打,金人完顏部首領,是金國的建國者,出身於生女真的完顏部中。有勇略,善用兵。1113年,阿骨打繼任都勃極烈(即大酋長),統一鄰近各部,發動了反遼戰爭。1115年,阿骨打正式建國稱帝,國號大金。金建國後,阿骨打命完顏希尹制作女真文,又與宋訂約共同攻遼,不幸於遼滅亡前夕病死,在位九年。
元太祖 鐵木真 (1162-1227年)
成吉思汗即鐵木真,姓奇渥溫,名鐵木真,出身於蒙古部的孛爾只巾氏族。在 位22年(1206-1227),為蒙古帝國的建國者。1189年,鐵木真繼承汗位。1206年,復被蒙古各部推為大汗,尊號「成吉思汗」,建立蒙古汗國。成吉思汗有雄略,善用兵,武功極盛。他先後平西遼,滅西夏,攻破俄羅斯聯軍,版圖跨歐亞兩洲,威震域外。蒙古建國以後,除繼續擴大疆土之外,成吉思汗制定了軍事、政治、法律等制度,改變了蒙古部族之間長期爭戰的局面,促進了蒙古社會的發展,推動草原文明走向鼎盛。他亦為元朝的統一奠定了基礎,元朝建立後,成吉思汗被追尊為元太祖。
明太祖 朱元璋 (1328-1398年)
朱元璋為濠州鍾離人,祖籍沛縣。自幼出家於皇覺寺為僧。1352年朱元璋投郭子興部下,屢次率兵出征,有攻必克。獲郭子興提拔為鎮撫,又將養女馬氏許配元璋為妻。後郭子興病逝,部將盡歸太祖。1368年明軍攻陷大都,元順帝北逃。同年朱元璋稱帝,建國號為大明,以開封為北京,應天府為南京,是為明太祖 (1368-1398)。於1371年滅夏控制了四川,1381年再入雲南,1387年取遼東;至此,完成了全國的統一。太祖在位期間,獨攬朝政,以嚴刑峻法治國,同時又嚴懲貪官污吏。民生方面,朱元璋很重視發展農業生產,廣修水利,鼓勵開墾,為明朝日後的發展建立了基礎。
明成祖 朱棣 (1360-1424年)
燕王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子,封國在北平。他勇敢善戰,立過不少戰功,且早有覬覦皇位的野心。朱元璋死後,明惠帝朱允炆即位,感籓王勢力過大,威脅到他的皇位,計劃削籓,為朱棣洞悉,乘機起兵「靖難」。經三年的戰爭,於1403年奪得帝位,是為明成祖(1403-1424)。

即位後,五次親征漠北,遷都北京,在外派遣鄭和出使西洋,消除籓王勢力。在內繼續執行墾荒,屯田,興修水利建設等政策,加強對北方的管治,修《永樂大典》。明成祖對明王朝的建設作出了很大的貢獻,為明朝強盛之主。
明思宗 朱由檢 (1610-1644年)
明王朝的最後一個皇帝 (1627-1644),年號崇禎。18歲登位,努力挽救頻臨滅亡的明王朝,但明末的吏治敗壞已至無可救藥的地步,各地不斷發生兵變、民變,而且規模越來越大。

1644年,李自成在西安建國,國號「大順」。一個月後,李自成攻進北京,崇禎皇帝自殺,明王朝從此滅亡。
清聖祖玄燁 康熙 (1654-1722年)
康熙大帝即清聖祖,名玄燁。八歲即位,十餘歲時,以計除去輔政大臣鼇拜,將統治權收歸己有。親政以後,勦撤三藩,南收台灣,北拒沙俄,訂「尼布楚條約」,西征蒙古,興修水利,治理黃河,鼓勵墾荒,薄賦輕稅,愛民如子。

康熙大帝還大膽改革清初的落後制度和政策,推崇儒學與漢文化,緩和滿、漢矛盾,復興社會經濟,致力國家的統一和穩定,在位61年 (1661-1721),為清的繁榮奠定了堅實的基礎。史家將之與雍正、乾隆並舉,譽為「康乾盛世」,是中國歷史上的黃金時代。
清世宗胤禛 雍正 (1678-1735年)
胤禛是康熙的第四個兒子,在皇位爭奪戰中,胤禛取得皇位,改元雍正。雍正誠信佛教,卻攻於心計,性格剛毅,處事果斷。在位僅13年 (1722-1735),但他勵精圖治,力求改革,整頓吏治,對滿清的賦役進行了重大改革。此外還擴大墾田,創設軍機處,革除旗主。又平定青海,西藏,鞏固邊疆。 總的說來,雍正統治期間促進了生產發展,令經濟繁榮,國庫充盈,政局穩定,邊疆鞏固,為乾隆創建「大清全盛之勢」,提供了極為有利的條件,是有作為的皇帝。
清高宗弘曆 乾隆 (1711-1799年)
弘歷是雍正的第四個兒子,雍正死後繼承皇位,改元乾隆,於雍正十三年(1735)登基,成為清朝第六位皇帝。是在位最久,年壽最高的皇帝。

乾隆繼位時的清王朝社會上出現一片繁榮的景象,再經乾隆的勵精圖治,使清王朝達到強盛的頂點。乾隆在位期間,最重要的業績是對西北邊疆的經營和管理,鞏固和發展了中國這個多民族國家,奠定了今天中國固有版圖。乾隆在位60年 (1735-1795),但後期卻好大喜功,寵信奸臣和坤,貪污賄賂盛行,使清朝腐敗之風滋長,加劇了統治危機,更令清王朝由盛轉衰。因此乾隆時代可說是清王朝的轉捩點。
夏 禹
夏代開國的君主。顓頊之孫,姓姒氏,號禹。堯舜時期,洪水泛濫為害,因治洪水有功,受舜禪讓為天子,世稱為大禹,在位期間分中國為九州,平服了九黎、三苗等南方部族。一向親近百姓,為民謀利,是後世賢君的典範。在位八年而卒,本擬禪讓於大臣益,但人民還是擁立他的兒子啟,開君主世襲之制。
成 湯
商的開國君主。姓子,名履。初居亳,為夏的一個諸侯,獲其他諸侯擁護。因夏桀無道,湯興兵伐桀,最後放逐夏桀於南巢,建立商朝,在位30年。
商 紂
商朝最後一任君王。名辛,史稱為紂王。只顧追求奢華淫逸,興建多處離宮別館,窮兵黷武遠征東夷,以求獲得奴隸和財富。耽於酒色、暴斂重刑,導致民怨四起。周武王東伐至盟津,商軍心向武王紛紛倒戈,牧野一戰,商軍全軍覆沒。紂王逃到鹿台,自焚而死,商朝就此滅亡。
周文王 姬宮昌
姓姬名昌,生卒年不詳。商紂時為周族首領,封為「西伯」,建國於岐山之下。積善行仁,政化大行,得人民愛戴。紂王怕姬昌強大,把他囚禁,後獲釋。繼續行仁政,天下諸侯多歸從,為周人以後東進滅商奠定基礎。子武王得天下後,追尊他為文王。
周幽王 姬宮涅 (?-前771年)
姓姬名宮涅,宣王子,生卒年不詳。西周末年國家已趨敗落,幽王卻依然貪圖享樂,不顧國事。廢申后而立褒姒,以『烽火戲諸侯』來搏取褒姒一笑。最後更廢嫡立庶,將太子宜臼廢了,結果引起申后之父申侯不滿。公元前771年,申侯舉兵攻周,幽王再次燃烽火,諸侯卻無人出兵救援。幽王終在驪山被殺,西周亡。
周平王 姬宜臼 (?-前720年)
太子宜臼,幽王之子,繼位為平王。時鎬京經過戰亂,宮室殘破,一時難於恢復,犬戎仍散居鎬京附近,對周室構成嚴重之威脅。而洛邑一向地位僅次於西都鎬京,為重要的政治、經濟和軍事中心,平王終於公元前770年東遷洛邑,並以之為首都,東周正式開始(公元前770-256年)。
秦始皇 嬴政 (公元前259-前210年)
秦莊襄王之子,公元前259年,生於趙國首都邯鄲。22歲在雍城加冕,開始親政。他首先誅殺后黨,清除權臣,然後招攬人才,重用客卿,獎勵耕戰,調兵遣將,用10年時間,吞併了六國,於公元前221年,統一天下,建立了空前龐大的大秦王朝。即位後把古時的皇與帝合稱為皇帝,自稱始皇帝,廢諡法,以世計。廢封建,行郡縣,以集權中央;統一度量衡與文字;開闢馳道,修築長城,以鞏固國防;為消除反對勢力與箝制思想,沒收民間兵器,又焚書坑儒。五度巡行天下,北逐匈奴,南征百越。於始皇三十七年 (公元前210),死於巡遊途中。
漢高祖 劉邦 (公元前256-前195年)
漢高祖劉邦,字季,沛縣 (今屬江蘇) 人,為反秦領袖。性情豁達大度,知人善任,起初參加由陳勝,吳廣帶領的起義,後加入楚國的陣營。公元前206年, 攻進秦國的首都咸陽,滅了秦朝,被楚霸王項羽封為漢王,以蜀為基地,和項羽展開了長達四年的楚漢之爭。劉邦在張良、韓信、蕭何的輔助下,於公元前202年,打敗了楚軍,統一了中國,建立漢王朝。
漢武帝 劉徹 (公元前156-前87年)
漢武帝劉徹 (前140-前87年),是西漢第五位皇帝。16歲登基為帝,到70歲駕崩,歷54年,是在位時間第三長的皇帝。漢武帝是歷史上有名的明君,繼承了文景之治遺留下來的富強基礎,即位後便勵精圖治,對內攬人才、興文教、振經濟,對外伐四夷、通西域、顯國威,把西漢王朝推向極盛。
漢光武帝 劉秀 (公元前6-57年)
劉秀字文叔,蔡陽人,漢景帝後裔,在位33年。新朝王莽末年,以恢復漢朝制度為號召,起兵反對王莽。光武取河北,平王郎,降銅馬,最後統一天下,定都洛陽,恢復漢室政權,為漢朝中興之主。在位期間政治措施皆以清靜儉約為原則,減賦稅,建太學,倡儒術,修水利,為一代賢明君王。
魏武帝 曹操 (155-220年)
曹操,字孟德,小字阿瞞,沛國譙(今安徽亳縣)人,三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、軍事家,用兵如神,持法峻刻。曹操最初參與鎮壓黃巾軍,後起兵討伐董卓,勢力逐漸增強。建安元年(196),迎漢獻帝定都許昌,挾天子而令諸侯,取得政治上的優勢。建安五年(200),在官渡大敗袁紹,隨後逐漸統一中原。十三年(208),率軍南擊劉表,在赤壁戰敗。此後改取守勢,平定關隴、漢中,於二十五年(220)病死。其子曹丕稱帝後,追封他為魏武帝。曹操除以權謀,奸詐聞名外,亦是卓有成就的書法家、文學家,現存樂府詩二十餘首,氣魄沉雄,慷慨悲壯。
魏文帝 曹丕 (187-226年)
曹丕,字子桓,三國時魏武帝之子。自幼隨父親征戰,卻性好文學,博聞強識,是文武雙全的君主。更是歷代帝王中有名的文學家,著有典論及詩賦函札百餘篇。曹丕最初為五官中郎將,兼副丞相。父卒,嗣為丞相。建安二十五年 (220) 迫漢獻帝禪位,自立為帝,國號魏,定都洛陽,是為魏文帝。在位期間排除異己,但在民生方面卻採取寬仁政策,減少徭役和兵役。
吳大帝 孫權 (182-252年)
孫權,字仲謀,三國吳帝國的創建者,孫堅次子。聰明機智,跟隨兄長孫策征戰多年,曾參與平定江東。孫策猝亡後,孫權接掌江東。208年在名將周瑜的輔佐下領導東吳在赤壁大敗曹操,使天下成三國鼎立之勢。孫權北拒曹操,西抗劉備,229年在武昌稱帝,國號吳。在位期間曾設置農官,實行屯田,並在山越地區設立郡縣,促進了江南土地的開發。惜在位後期變得剛愎自用,寵信小人,猜忌群臣,賦稅繁重,刑罸殘酷,民忿四起。
漢昭烈帝 劉備 (161-223年)
劉備,字玄德,河北涿縣人,漢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代,為三國蜀漢開國君王。東漢靈帝末年,與關羽、張飛一道討黃巾賊有功,遂為安喜縣尉。後得諸葛亮輔佐,與孫權聯合大敗曹操於赤壁,取得益州與漢中,自立為漢中王。221年,於成都即位稱帝,國號漢。劉備為了要奪回荊州,起兵伐吳,豈料全軍覆沒,損失慘重,退回白帝城,因病崩逝,享年62歲。
晉武帝 司馬炎 (236-290年)
司馬炎,字安世,司馬昭之子,為晉開國君主。司馬昭死,司馬炎於265年繼位為晉王,後魏帝讓位,乃登上帝位,建都洛陽。280年滅吳,統一中國,在位26年,期間大封宗室,以培植擁護朝廷勢力,結果種下其後皇室內訌的禍根。晉武帝生活荒淫,後宮三千。他死後不久,全國即陷入分裂的局面。
晉愍帝 司馬鄴 (300-317年)
晉武帝之孫,是西晉末代皇帝。313年愍帝即位於長安,年號建興,在位四年。316年匈奴人劉曜攻佔長安,愍帝出降被俘,一年後被殺,西晉遂亡。
晉元帝 司馬睿 (276-322年)
司馬睿,最初襲封琅琊王。317年晉愍帝在北方被匈奴所殺,司馬睿在王氏世家支持下在建業稱帝,改建業為建康,是為晉元帝,歷史上把他所建立的政權稱為東晉。

稱帝後,司馬睿對世家大族多方面的照顧,導致大族勢力坐大。元帝密謀削除大族王氏勢力,反被先發制人,起兵攻入建康,司馬睿因此憂憤而死,終年46歲。
宋武帝 劉裕 (363-422年)
劉裕,字德輿,宋開國君主。祖籍彭城(今江蘇徐州),曾祖劉混時隨晉室南遷,客居京囗(今江蘇鎮江)。

劉裕少年時,家道衰落,以種地、砍柴維持生計,但他性格強悍、堅韌,喜冒險。到東晉孝武帝時,劉裕投身軍隊,成為東晉北府兵將領。 其後出兵滅南燕及後秦,收復巴蜀,官至相國,封宋王。420年代晉稱帝,國號宋。在位僅三年(420-422)期間集權中央,嚴禁世家大族隱匿戶口和田地。
齊高帝 蕭道成 (427-482年)
蕭道成,字紹伯,南朝蘭陵人,479-482年在位,即齊高帝,齊開國君主。性深沉,通經史,原為宋的禁軍將領,乘宋皇族內戰,掌握軍政大權,殺廢帝,立順帝,封齊王。479年代宋自立,國號齊,建都建康,史稱南齊。即位後,大戮宋之宗室,在位四年,以儉率下。
梁武帝 蕭衍 (464-549年)
蕭衍,字叔達,南蘭陵中都里人(今江蘇省武進縣西北),梁開國君主。曾為齊國雍州刺史,後乘齊亂,起兵奪取帝位,國號梁,在位48年 (502一549)。武帝博學能文,善書法,精樂律,曾創準音器四具。晚年信奉佛教,廣建寺院,曾三次捨身同泰寺,百姓常為他贖身而付出沉重的代價。後於「侯景之亂」時餓病而死。著有《孝經義》、《中庸講疏》、《涅盤》、《大品》、《淨名》、《三慧諸經義記》等書。
陳武帝 陳霸先 (503-559年)
陳霸先,字興國,南朝陳吳興長城(今浙江省長興縣)人,陳開國君主。為梁朝小吏出身,曾輔佐王僧辯討平「侯景之亂」。天成元年(555),王僧辯欲立蕭淵明為帝,控制南朝,被陳霸先襲殺。陳霸先立敬帝蕭方智,自為相國,封陳王。先後打敗北齊,排除王僧辯餘黨,受百姓所擁戴。後受禪為帝,國號陳,都建業,在位僅三年 (557一559)。
北魏道武帝 拓跋珪 (371-409年)
拓跋珪為鮮卑人,先世曾建立代國,為前秦所滅。淝水之戰後前秦衰弱,拓跋珪趁勢復國,386年建立北魏,是為北魏道武帝 (386-409)。此後武功頗為鼎盛,397年攻破後燕都城,取黃河以北地區,次年建都平城。他使鮮卑人分地定居、從事耕種,並任用漢人為官僚。惜晚年行苛政,為次子紹所殺。
北魏孝文帝 拓跋宏 (467-499年)
拓跋宏,亦稱元宏,471-499年在位。孝文帝崇尚中國文化,刻意從平城 (今山西大同 ) 遷都洛陽,實行漢化。不但禁胡服、胡語,改變度量衡,改鮮卑姓氏為漢姓,更獎勵鮮卑和漢族通婚。又大興文教,提高鮮卑人的文化水準;更參照南朝典章制度,制定官制朝儀等。孝文帝的改革對日後中國各民族的融合產生了積極的作用。
北齊文宣帝 高洋 (529-559年)
高洋為漢人,字子進,東魏大宰相高歡的次子,550年篡位自立為帝。在位期間,勵精圖治,重用漢人,改定律,簡化魏晉以來繁複的刑律,嚴禁貪污。又對外用兵,使北齊的國家面積大為增加。惜在位後期,生活荒淫,草菅人命。幸丞相主持朝政,才不至於亡國。559年病死,終年31歲。
北周武帝 宇文邕 (560-578年)
宇文邕為鮮卑人,字羅突,自幼聰明機智,果斷多謀。對父母長輩尊敬有加。 560年即位為帝,是為周武帝。在位期間,改鮮卑舊俗。提倡儒學,釋放奴隸,嚴懲貪污,廢釋道二教,促進生產。經武帝的治理,北魏漸漸強大,577年終滅掉北齊,統一北方。可惜於578年,在征討突厥時,病死軍中,年35。
隋煬帝 楊廣 (569-618年)
楊廣,隋文帝楊堅的次子,弒父奪位,自立為煬帝,604-618年在位。為人荒淫奢侈,急功好利,殘酷猜忌。遠征高麗,開鑿運河,賦役繁苛,勞民傷財。隋末各地農民軍紛紛起義,群雄割據。616年煬帝逃到江都,618年為宇文化及弒於江都。隋亡。
唐高祖 李淵 (566-626年)
唐代開國的君主,姓李,名淵,字叔德,隴西成紀(今甘肅省秦安縣北)人。世代顯貴,為軍事重鎮太原留守,兼領潼關以西的軍事指揮大權。見隋煬帝無道,天下大亂,於618年,運籌帷幄,起兵太原,問鼎關中,自立為帝,定都長安,創建大唐。李淵建國後陸續削平各地群雄,統一全國,實為一代創業之主。在位九年 (618-626),傳位於子世民,自稱太上皇,貞觀九年崩 (635)。
唐太宗 李世民 (599-649年)
李世民為唐代第二位君主,高祖李淵之次子,為一代明君。

唐朝建立後,李世民以功被拜為尚書令、右武候大將軍,進封秦王。武德九年(626),李世民率部屬在宮城的北面玄武門內,殺太子李建成和弟李元吉,這就是「玄武門之變」。兩天後,唐高祖下詔將李世民立為太子。八月,唐高祖禪位而為太上皇,李世民登上帝位,是為唐太宗。

唐太宗能任用賢能,從善如流,聞過即改。視民如子,不分華夷。開創「貞觀之治」,為中國歷史上的輝煌時代。是中國人千年稱頌的好皇帝。貞觀二十三年(649),唐太宗病死,高宗李治繼位。
武則天 (624-704年)
武則天是唐高宗李治的皇后,後為周則天皇帝,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(684-704)。武氏14歲被唐太宗李世民召入宮為才人。唐高宗即位,永徽六年(655)立武氏為皇后。

武則天資質聰慧,廣涉文史,智計無窮。自顯慶末年起,高宗即體弱多病,武則天遂執掌國柄,威勢日重。弘道元年(683)高宗去世,中宗李顯即位,武則天臨朝稱制。嗣聖元年(684)二月,武則天廢中宗,立睿宗李旦,繼續臨朝稱制。武則天於天授元年(690)稱帝,國號周。廢睿宗,改東都洛陽為神都。

神龍元年(704)正月,張柬之、桓彥范、崔玄、敬暉等人聯合右羽林大將軍李多祚發動政變,逼武則天退位,迎中宗復位。其於同年十一月去世。
後梁太祖 朱溫 (全忠) (852-912年)
朱全忠,本名溫,五代梁碭山人。初從黃巢為盜,降唐後賜名全忠,官至宣武節度使。後篡唐稱帝,建都開封。末帝時,為後唐李存勗所滅。史稱為後梁。國號梁。後為其子朱友珪所殺。
後唐明宗 李嗣源 (926-933年)
李嗣源,又名李亶,是後唐莊宗的養子。英勇善戰,為後唐政權的建立立下了不少汗馬功勞。由於位高權重,遭到庄宗的猜忌。被迫於926年發動兵變,奪取政權,自立為明宗。在位八年,整頓政治,清除弊端,以民為本,與民休養生息,是五代中少有的明君。
後晉高祖 石敬塘 (892-942年)
石敬塘,人稱石郎,後晉的創建者。他靠勇猛,權術,屢建戰功,成後唐明宗的駙馬,後唐的政治高層人物。後為自保,勾結契丹,獻上燕雲十六州,使中原盡入北方外族之手。認契丹耶律德光為父,被指為賣國賊,在契丹人的扶助下登上皇位,成後晉的皇帝 (936-942)。後因受盡契丹人的污辱,鬱鬱而終。
後漢高祖 劉知遠 (895-948年)
劉知遠,為沙陀(今新疆)人,為五代漢之開國君王,是為高祖。為五代後晉北平王,河東節度史,曾反對石敬塘向契丹人獻地。後契丹南下滅後晉時,因百姓反抗,被迫北還,劉氏趁機進據開封,改國號漢,史稱為後漢。在位一年卒 (947-948),傳位於隱帝。在位時用嚴刑治國,使他的政權成五代時最殘酷的政權。
後周世宗 柴榮 (921-959年)
柴榮,龍岡人(今河北省邢台縣),為後周太祖養子。在位六年卒 (954-959) ,其間武功鼎盛,曾親統大軍南征北討,取秦隴,平淮右,取得空前的成就。為後來宋的統一揭開序幕,是五代時期最英明的君主。治國方面,崇儒斥佛,廢佛寺,毀銅像以鑄錢;又修禮樂,定制度;為後世歌頌。
南唐後主 李煜 (936-978年)
李煜,字重光,初名從嘉,為元帝李璟的第六子。960年嗣位,975年亡國,是個治國無能,縱情享樂的末代皇帝。與其父李璟皆精詩詞書畫,尤其是詞,善以白描抒情,情感真切,是千古詞宗。李煜是個文人,不懂政治,卻生在帝王家,是命運的捉弄。一曲《虞美人》更為千古絕唱,史稱李煜為南唐後主或李後主。
宋太祖 趙匡胤 (927-976年)
宋朝開國君主,涿州人。後周時任殿前都點檢,領宋州歸德軍節度使,掌握兵權。曾隨周世宗南征北討,屢立戰功。後發動「陳橋兵變」,即帝位,國號宋,結束五代擾攘的局面。宋太祖在位17年 (960-976),務農興學,慎刑薄斂,予民休息,但過度重文輕武、偏重防內,造成宋朝長期的積弱不振。
宋徽宗 趙佶 (1082-1125年)
宋哲宗逝世,端王趙佶繼位,是為徽宗。宋徽宗在位期間 (1100-1125),好大喜功,大興土木,只顧享樂,不理政事,加上官僚集團趁機斂財,把北宋江山斷送給北方的金。徽宗雖然不善治國,但卻是一位偉大的藝術家,他所創的「瘦金體」書法和他的畫作都是藝術精品。
宋高宗 趙構 (1107-1187年)
趙構,字德基,宋徽宗的第九子。不顧反對聲音,棄黃河流域,遷都杭州 (即臨安),是為宋高宗,保有南方之地,此後史稱南宋。宋南渡後,1127年高宗即位建康,免除主戰派官員李綱和宗澤等人職務,以秦檜為相,殺岳飛,與金媾和,奉表稱臣,遂成偏安之局。在位36年 (1127-1162)。
遼太祖 耶律阿保機 (872-926年)
遼太祖姓耶律,名億,字阿保機,遼開國君主。勇善射騎,明達世務。901年,耶律阿保機總攬軍政大權,率領契丹軍隊連破室韋、奚部、女真,統一契丹各部,最後建立了契丹(遼)國。建國以後,任用漢人韓延徽等,制定法律,改革習俗,建築城廓,創造契丹文化,發展農業、商業,促進了契丹民族封建化的過程。916年,群臣及諸屬國上尊號曰大聖大明天皇帝。建元神冊。在位20年,即帝位11年,是為遼太祖。
金太祖 完顏阿骨打 (1068-1123年)
完顏阿骨打,金人完顏部首領,是金國的建國者,出身於生女真的完顏部中。有勇略,善用兵。1113年,阿骨打繼任都勃極烈(即大酋長),統一鄰近各部,發動了反遼戰爭。1115年,阿骨打正式建國稱帝,國號大金。金建國後,阿骨打命完顏希尹制作女真文,又與宋訂約共同攻遼,不幸於遼滅亡前夕病死,在位九年。
元太祖 鐵木真 (1162-1227年)
成吉思汗即鐵木真,姓奇渥溫,名鐵木真,出身於蒙古部的孛爾只巾氏族。在 位22年(1206-1227),為蒙古帝國的建國者。1189年,鐵木真繼承汗位。1206年,復被蒙古各部推為大汗,尊號「成吉思汗」,建立蒙古汗國。成吉思汗有雄略,善用兵,武功極盛。他先後平西遼,滅西夏,攻破俄羅斯聯軍,版圖跨歐亞兩洲,威震域外。蒙古建國以後,除繼續擴大疆土之外,成吉思汗制定了軍事、政治、法律等制度,改變了蒙古部族之間長期爭戰的局面,促進了蒙古社會的發展,推動草原文明走向鼎盛。他亦為元朝的統一奠定了基礎,元朝建立後,成吉思汗被追尊為元太祖。
明太祖 朱元璋 (1328-1398年)
朱元璋為濠州鍾離人,祖籍沛縣。自幼出家於皇覺寺為僧。1352年朱元璋投郭子興部下,屢次率兵出征,有攻必克。獲郭子興提拔為鎮撫,又將養女馬氏許配元璋為妻。後郭子興病逝,部將盡歸太祖。1368年明軍攻陷大都,元順帝北逃。同年朱元璋稱帝,建國號為大明,以開封為北京,應天府為南京,是為明太祖 (1368-1398)。於1371年滅夏控制了四川,1381年再入雲南,1387年取遼東;至此,完成了全國的統一。太祖在位期間,獨攬朝政,以嚴刑峻法治國,同時又嚴懲貪官污吏。民生方面,朱元璋很重視發展農業生產,廣修水利,鼓勵開墾,為明朝日後的發展建立了基礎。
明成祖 朱棣 (1360-1424年)
燕王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子,封國在北平。他勇敢善戰,立過不少戰功,且早有覬覦皇位的野心。朱元璋死後,明惠帝朱允炆即位,感籓王勢力過大,威脅到他的皇位,計劃削籓,為朱棣洞悉,乘機起兵「靖難」。經三年的戰爭,於1403年奪得帝位,是為明成祖(1403-1424)。

即位後,五次親征漠北,遷都北京,在外派遣鄭和出使西洋,消除籓王勢力。在內繼續執行墾荒,屯田,興修水利建設等政策,加強對北方的管治,修《永樂大典》。明成祖對明王朝的建設作出了很大的貢獻,為明朝強盛之主。
明思宗 朱由檢 (1610-1644年)
明王朝的最後一個皇帝 (1627-1644),年號崇禎。18歲登位,努力挽救頻臨滅亡的明王朝,但明末的吏治敗壞已至無可救藥的地步,各地不斷發生兵變、民變,而且規模越來越大。

1644年,李自成在西安建國,國號「大順」。一個月後,李自成攻進北京,崇禎皇帝自殺,明王朝從此滅亡。
清聖祖玄燁 康熙 (1654-1722年)
康熙大帝即清聖祖,名玄燁。八歲即位,十餘歲時,以計除去輔政大臣鼇拜,將統治權收歸己有。親政以後,勦撤三藩,南收台灣,北拒沙俄,訂「尼布楚條約」,西征蒙古,興修水利,治理黃河,鼓勵墾荒,薄賦輕稅,愛民如子。

康熙大帝還大膽改革清初的落後制度和政策,推崇儒學與漢文化,緩和滿、漢矛盾,復興社會經濟,致力國家的統一和穩定,在位61年 (1661-1721),為清的繁榮奠定了堅實的基礎。史家將之與雍正、乾隆並舉,譽為「康乾盛世」,是中國歷史上的黃金時代。
清世宗胤禛 雍正 (1678-1735年)
胤禛是康熙的第四個兒子,在皇位爭奪戰中,胤禛取得皇位,改元雍正。雍正誠信佛教,卻攻於心計,性格剛毅,處事果斷。在位僅13年 (1722-1735),但他勵精圖治,力求改革,整頓吏治,對滿清的賦役進行了重大改革。此外還擴大墾田,創設軍機處,革除旗主。又平定青海,西藏,鞏固邊疆。 總的說來,雍正統治期間促進了生產發展,令經濟繁榮,國庫充盈,政局穩定,邊疆鞏固,為乾隆創建「大清全盛之勢」,提供了極為有利的條件,是有作為的皇帝。
清高宗弘曆 乾隆 (1711-1799年)
弘歷是雍正的第四個兒子,雍正死後繼承皇位,改元乾隆,於雍正十三年(1735)登基,成為清朝第六位皇帝。是在位最久,年壽最高的皇帝。

乾隆繼位時的清王朝社會上出現一片繁榮的景象,再經乾隆的勵精圖治,使清王朝達到強盛的頂點。乾隆在位期間,最重要的業績是對西北邊疆的經營和管理,鞏固和發展了中國這個多民族國家,奠定了今天中國固有版圖。乾隆在位60年 (1735-1795),但後期卻好大喜功,寵信奸臣和坤,貪污賄賂盛行,使清朝腐敗之風滋長,加劇了統治危機,更令清王朝由盛轉衰。因此乾隆時代可說是清王朝的轉捩點。
專題特輯
  • 歷代
  • 學科
  • 人物
  • 地理
  • 十八系列
  • 網站鏈接
  • 優質教育基金
  • 澳門基金會
  • 網站資訊
  • 專家學者名錄
  • 督導委員會名錄
  • 評審教師名錄
  • 關於我們
  • 聯絡我們
  • 其他
  • 專題電視
  • 遊戲天地
  • 美麗中華
  • 加入通訊
  • 直接發送期刊的消息到您的電子郵件。
  • 隱私政策聲明 | 版權聲明 | 使用條款 | 免責聲明 | 聲明及公告 | 設計及製作:Sandwich Creative
    © 2015 中國文化研究院版權所有 / 京ICP備12038327號-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