耙

,是一種碎土農具。它的作用就是把耕起的土塊破碎。有道是:大樹底下無茂草,大塊之間無美苗。耕起的土塊往往較大,上面不僅附著雜草,裡面還可能藏有害蟲,而且土塊太大,也不利於種子播下之後的生根發芽。用耙將土塊破碎,可以起到消滅雜草,抑制蟲害的作用,為播種準備條件,在乾旱的北方地區,耙通過改變土壤結構,還起到保


(土壤中的水分,稱為

)防旱的作用。所以古時候,人們非常重視耙的作用,有「犁一耙六」之說。
耙最早出現於漢代,起初是一種手工操作使用的齒耙,齒有三到六個不等,這種耙唐宋以後在江南水田地區得到廣泛使用,稱為「鐵搭」,今天仍能見到。
通常說的耙是指畜力牽引的碎土農具。它最早見於北魏賈思勰的《齊民要術》,時稱:鐵齒


楱,唐以後始稱為耙,或爬。耙依據其形制,又分為長條形耙、人字耙和方形耙。